学术预告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学术预告 / 正文

青年学者/学子交流论坛

通讯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05-17 点击数: 审稿:

主持人:徐卫林教授,赖跃坤老师,张如范副教授,

参与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老师,研究生

主办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年5月17日

地点:崇真楼北楼B3004

14:00-14:10

开幕式:徐卫林教授

14:10-14:30

报告题目:纤维基太阳能蒸发器件的构建及其界面光热转化性能研究

报告人:肖杏芳博士

主持人:赖跃坤教授

14:30-14:50

报告题目:光致发光硅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和防伪应用

报告人:陈东至博士

主持人:赖跃坤教授

14:50-15:10

报告题目:微波脉冲制备及改性碳基材料用于能量转换及储能应用的研究

报告人:万骏博士

主持人:赖跃坤教授

15:10-15:30

报告题目:多层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柔性气流传感器中的应用

报告人:王灏珉博士生

主持人:张如范 副教授

15:30-15:50

报告题目:基于“水”的天然纤维绿色处理和织物表面改性

报告人:吕佩博士生

主持人:张如范 副教授

15:50-16:10

报告题目:灯心草基复合材料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性能研究

报告人:付专硕士生

主持人:张如范副教授

16:10-16:30

报告题目:多级纳米纤维结构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能研究

报告人:黄娅硕士生

主持人:徐卫林教授

16:30-16:40

闭幕讲话:赖跃坤教授,张如范副教授,徐卫林教授

仿生特殊浸润性功能表面催化构建及其开发应用

主讲人:赖跃坤教授

讲座时间:2021年5月17日(周一)上午10:00

讲座地点:崇真楼北楼B3004

主讲人简介:

赖跃坤,福州大学,福建省"闽江特聘"教授/博导。2018-2020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02年获得福州大学学士学位,2005和2009年分别获得厦门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2013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3-2018年在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导。2018年调动到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功能膜层表界面特殊浸润性研究,及其在多相分离与纯化净化、能源与环境方面应用研究。已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16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Nano Today、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Eng. J.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0篇,16篇封面论文,ESI热点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SCI引用10000余次,H-index为60;申报PCT专利8件、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已授权20余件;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020)、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9)、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百人计划”,以及2019 AMI Hall of Fame、2016 JMCA Emerging Investigators和2011德国"洪堡学者"等人才计划奖项获得者。

报告内容摘要:

二氧化钛依然是各种纳米材料中研究最广泛和活跃的半导体功能材料之一。二氧化钛维度结构、复合结构等结构设计或是晶面调控、结构调控、能带结构等方面调控对纳米结构材料在光电、光催化太阳能燃料合成、传感器、生物医药等方面都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浸润性是功能半导体催化表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自然界中有诸多神奇动植物具有特殊浸润性,因而仿生特殊浸润性构建开发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模仿目标。仿生特殊浸润性调控构建是一种涉及材料科学、物理化学、表界面科学和催化科学等众多科学分支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技术,在绿色能源开发和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报告人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主要报告围绕二氧化钛基纳米功能材料的仿生特殊浸润性设计研发及其在能源化工与环境化工领域应用,特别是多相分离和催化净化领域。

蚕丝基柔性可穿戴材料与器件

主讲人:张莹莹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1年5月18日(周二)上午8:30

讲座地点:崇真楼北楼B3004

主讲人简介:

张莹莹,清华大学化学系长聘副教授。2002年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任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2011年7月起就职于清华大学。研究兴趣是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的碳材料和丝蛋白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的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Sci Adv、Matter、PNAS、Adv Mater、JACS、Nano Lett、ACS Nano等,引用6000余次 (Web of Science)。获授权专利18项。出版专著一本,参著书籍两本。研究成果曾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C&E News、Scientific American等报道。曾获国家优青、青年长江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

报告内容摘要:

近年来,柔性可穿戴智能器件与系统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探索高性能柔性和可穿戴电子器件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电子纤维和电子织物是可穿戴器件的理想形态之一。桑蚕丝是一种具有五千年使用历史的天然纤维材料,广泛用于衣服或佩饰的制作。过去几年,我们课题组基于蚕丝材料和纳米碳材料开展研究,力图开发其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例如,我们发展了丝绸高温碳化制备柔性器件的策略,基于其独特的氮掺杂石墨碳纳米结构和宏观尺度编织结构,展示了其柔性传感领域的广泛应用价值,实现了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应变范围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织物基汗液分析贴片等高性能器件的制备;发展了蚕丝电子皮肤、蚕丝/石墨烯电子纹身、蚕丝基导电纤维、蚕丝-纳米碳导电油墨等蚕丝基新型柔性可穿戴材料与器件,展示了其在人体健康检测中的应用。我们期望这些探索有助于赋予蚕丝这种古老材料新的生机,将其从传统纺织行业推广到下一代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智能织物。

超长碳纳米管及其功能纤维的可控制备与性质研究

主讲人:张如范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1年5月18日(周二)上午10:00

讲座地点:崇真楼北楼B3004

主讲人简介:

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工系教研系列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工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京津冀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200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2009-2014年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14-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加入清华大学化工系。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撰写学术专著7部。曾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19)、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8)、《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8)、中国新锐科技人物(2018)、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优秀教师奖(2020)、2019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入选者(2019)、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瑞士乔诺法(Chorafas)青年研究奖(2015)、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等奖励。

报告内容摘要: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及热学等多方面性能的纳米材料,在超强纤维、透明显示、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碳纳米管作为一维材料,长度是体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长度越长,它们的力学和电学等方面的优势越明显。超长碳纳米管具有巨大长径比,缺陷密度低,在微电子、超强纤维及航空航天等等尖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挥超长碳纳米管极致性能以及实现其高端应用的关键在于实现结构完美的超长碳纳米管的结构可控制备。本报告将对超长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可控制备、结构表征、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制备及其未来发展等进行介绍。